学科建设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点

学科简介

集成电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驱动下,智能终端、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新兴领域的高速发展催生出巨大的专业人才需求。同时,作为雷达、卫星、航空航天等尖端武器装备的核心支撑,高性能集成电路直接决定着军事装备的精准打击、实时响应与抗干扰能力。这一兼具民用产业升级动能与国防安全战略价值的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承载着推动国家竞争力提升与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双重使命。

集成电路工程(085403)

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依托集成电路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085403),构建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支撑”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学科拥有山东省微纳封装与系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青岛市微纳器件与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印刷平板显示技术国际合作基地)、1个青岛市集成电路与微纳技术新工科实训平台、1个专业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本科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验室支撑有电工电子国家示范中心、青岛市集成电路与微纳技术新工科实训平台、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青岛大学-英特尔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共享山东省工业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电能变换与先进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等学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干部队伍。全院共有65余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59人,(博士学位占比88%),包括海外国家高层次人才1人,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2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1人,柔性引进外聘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0人。组建国家级团队1个,省青创团队3个,校级教学团队2个,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单位),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1项;服务地方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集成电路与微纳技术新工科实训平台立项,科研经费累计突破5000万元。

此外,学院与青岛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共建微纳技术学院,由中国半导体产业领军人物张汝京博士出任微纳技术学院终身名誉院长、特聘教授。聘请俎永熙、季明华、肖德元等7名集成电路行业顶尖团队成员为全职教授,该团队成员分别兼任芯恩集团总经理、资深副总裁和研发副总等职务,该团队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获发明专利近500项。共建学院拥有价值40亿的实训基地,同时成为澳柯玛、芯恩、东升半导体等二十余家知名企业的产学研平台。

学科为学生施展创新才能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各类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奖多项。研究生参加研电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华北电子大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项。学科十分注重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联合,与海信、海尔、青啤、朗讯等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共建多个联合实验室,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与市南软件园、动漫产业园、海信创智谷、蓝色硅谷、红岛高新区等多个孵化器、产业园、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形式灵活、内容广泛、关系密切的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良好实践环境。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学科与日本、英国、乌克兰等国的一流大学有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关系,每年资助优秀的学生去国外进行3-5个月的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项目的合作访学,给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途径。

目前,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秉承“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以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微电子人才培养高地,为山东省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和国家信息产业战略提供核心智力支撑。



电子信息学院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香港东路7号 诚思楼4楼  邮编:266071  联系电话:0532-8595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