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实践育人】|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纪实特别推送(二)——传承非遗文化篇

2025-03-03  点击:[]

寻访非遗匠心,传承文化根脉

                  ——电子信息学院“小葵花”传统文化宣传团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文化自信的源泉。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困境,急需当代青年的关注与支持。2025年2月,在华梁老师和赵晓辉老师的指导下,电子信息学院“小葵花”传统文化宣传团的队员们返回家乡,对当地具有特色的非遗传承进行学习,通过实地调研、学习与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

一、传承历史文化根脉,守护十笏园记忆

2月10日,队员们来到了潍坊传统园林十笏园,感受其精巧的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深刻了解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潍坊刺绣、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县砸铜等。队员们通过观赏园林别致的景色来了解旧时的建筑工艺,咨询非遗传承人来学习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和传承问题。

队员们首先向潍坊刺绣的传承人学习了刺绣,老师的耐心讲解,让队员们知晓了刺绣的原理和构图技巧等知识。一幅好的年画作品需要经过众多工艺,其中雕刻作为木版年画的核心技艺之一,是其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最后队员们了解到潍县砸铜技艺的制作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完全依赖工匠们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丰富经验。在学习过程中,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奇妙之处。

在“十笏园”参观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认识到十笏园作为潍坊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十笏园的文化传承平台中,“小葵花”团队深入了解了十笏园在园林设计、建筑艺术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经验和显著成效,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共进。未来,团队将会把这些宝贵的文化经验带到更多地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文化振兴。

二、探秘吕剧博物馆,追溯戏曲艺术的璀璨源流

2月9日,“小葵花”团队走进东营吕剧博物馆,在博物馆展厅内,队员们通过参观浏览2100余件珍贵文物、历史影像和互动装置,深入了解了吕剧的起源与发展。从《王小赶脚》的经典木驴道具到《姊妹易嫁》的获奖剧本,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吕剧与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次参观学习,于队员们而言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吕剧记录着山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它的艺术之美,不仅在于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吕剧文化,感受到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于是,队员们将整理资料形成宣传文案,让更多人关注吕剧文化,助力吕剧文化传承与发展。

三、传承武术之魂,共赴螳螂拳实践之约

2月9日,团队成员在青岛市拜访了国家非遗鸳鸯螳螂拳第七代传人孙日成老师,开启了一场充满惊喜与感动的非遗之旅。经过这次活动,队员们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深入思考了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

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小葵花”实践团的队员们参观了螳螂拳文化展厅,看到了国家授予的荣誉证书及诸多奖项,了解到鸳鸯螳螂拳的历史渊源、技法特点及“阴阳相济,刚柔并重”的文化内涵。传承人教学时,“小葵花”实践团在一旁观摩授课,教学途中不仅严格要求动作规范,更着重引导学员领悟武术精神。他让大家明白,鸳鸯螳螂拳不只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象征,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坚守。

队员们与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尽管鸳鸯螳螂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传承人群体老龄化,年轻一代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娱乐选择的多样化,对传统武术的关注度有限,导致传承出现断层危机。孙老师期望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让鸳鸯螳螂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此次寒假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承非遗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在未来的日子里,“小葵花”团队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的发展,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行动中,用青春的力量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领略非遗风采,共建文化瑰宝

               ——电子信息学院焕遗新旅实践团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瑰宝熠熠生辉,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诉说着岁月的故事。2025年2月8日,电子信息学院“焕遗新旅”实践团走进青州市非遗传习坊——花边大套工作室,了解和学习花边大套的独特技艺及文化传承,通过实地调研、学习与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

在进入传习坊后,队友们首先参观学习了花边大套的历史起源,了解到这项工艺起源于1900年前后,由英籍传教士带入山东,后经青州人宋传典等改良传承、发扬光大。同时,它以优质精棉线为原料,用木质棒槌编织,有密龙、方结等多种针法,编织出的图案精美,是传统手工艺珍品。

队员们在参观完展厅后,在非遗传承人王秋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感受花边大套这项传统非遗的魅力。王秋老师手中缠绕着棉线的棒槌宛如穿花蝴蝶般上下翻飞,以密龙、方结等针法巧妙穿梭,线丝交织缠绕,从最初的简单纹路逐渐勾勒出精美繁复的图案,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耗时一个多月。

在体验完花边大套的制作工艺之后,王秋老师又跟队员们介绍起花边大套目前的发展现状。通过她的介绍,队员们总结了花边大套的发展现状,当下其多以现代机械工艺生产为主,虽然提高了产量与效率,却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手工编织。机织产品的低价涌入,让手工编织成本高、价格低的劣势愈发凸显,市场不断被挤压。而且传统手工编织的传承也陷入困局,从业者多是年长的农村妇女,年轻人不愿涉足,长此以往,这门饱含匠心的传统技艺恐面临失传风险。

为此,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当代传承人和政府所做的努力。传承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融合刺绣、花边、抽纱、镶边工艺,推陈出新,设计出丽雕花边、玻璃纱彩绣花边等多种新式花边,为花边大套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青州古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青州花边大套在古城进行常态化展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

实践团队员们凝视着那些精美的花边大套作品,涌上心头的不仅是艺术的震撼,更是传承的责任。队员们切身感受了非遗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深刻意识到投身非遗传承事业的重要性,下定决心将为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贡献青春力量。同时,期待着更多的非遗文化能够被挖掘、保护和传承,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孟阳)


上一条:青岛展诚科技有限公司应邀来我院举办春季专场招聘会
下一条:【实践育人】|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纪实特别推送(一)

电子信息学院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香港东路7号 诚思楼4楼  邮编:266071  联系电话:0532-85953300